【资料图】
截至2月27日晚,《流浪地球2》(下称“球2”)已收获22.24亿元人民币票房,豆瓣56万人给出8.2的高分,海外代表大众审美的IMBD给出8.0的高分,而代表专业影评人审美的烂番茄则是给出83%的新鲜度。以上数据无不表明,球2是一部极其难得的、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影史佳作。不过相比同样叫好又卖座的前作,这部续作得到了一些未曾有过的反馈,主要反映其逻辑跳跃、叙事无聊,我身边就有不止一位朋友在片场睡着。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异?为什么我依旧坚定认为该片可以载入影史?可能需要从视听、情节两个方面展开,并最后分析一下影院电影特有的困难。
首先是最直观的视听层面。球2的视觉效果已经达到了电影工业的顶峰。与同期上映的《阿凡达2》相比,球2在软件与算法层面显然依旧存在差距,比如对达叔的还原就有明显的割裂感。但是其大量使用实景拍摄,极其精致的布景不仅弥补了软件与算法层面的不足,还给观众一种沉浸式的代入感。比如剧组搭建了完整的太空电梯仓,并且在下方布置了液压结构使其可以真实地还原电梯运动时的颠簸;又比如郭帆导演专门成立了UI组,保证每一个屏幕上的内容都是实景拍摄,保证了演员表演、物体反光的真实。除了实景拍摄,对细节近乎极致的追求同样不可或缺。一个非常微小的例子是,在图恒宇即将溺亡前,其在总控室屏幕上显示的心跳就已经超过了160。与此同时,导演对视觉奇观的展现也是毫不吝啬。无论是从太空电梯到天空站的长镜头,还是对月球核爆的完整展现,亦或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机甲运作,都充分满足了“视觉党”的期待。相比令人惊艳的视觉呈现,球2极其优秀的配乐审美与极尽真实的配音反而时常被人忽略。通篇配乐都使用了反高潮的处理,在周喆直联合国发言那一幕激昂到顶峰的一瞬间,立刻恢复到下一幕的平静。观众的饱满的情绪被杀个措不及防,甚至无处安放,达到一种意犹未尽的欣快感。而在地球最为危难、人类牺牲精神光芒万丈的时刻,又使用小女孩的轻吟浅唱,搭配简单冷静的配乐,让观众的心紧紧悬着。这种极高的音乐审美无疑增强了观影的审美体验,而精彩的调度将观众的情绪紧紧拿捏,随着情节的推进跌宕起伏。在配音方面,导演在使用原声的同时加入先进的ai技术,不仅复原了李雪健的声音,还让吴京、刘德华的声音变得年轻。而且剧组对于真实感的追求也体现在了声效方面,无论是水下的窒息感、还是太空中的寂静、甚至是AI翻译耳机的漏音,无不增强了观影的真实感与沉浸感。以上所有的一切,共同构建了球2精彩绝伦、扣人心弦的视听体验。而这种级别的视听体验,在整个影史上也只有《星际穿越》、《银翼杀手2049》、《盗梦空间》、《太空漫游2001》等寥寥几部经典能够与之媲美。这不仅仅需要强大的电影工业,更需要剧组对细节极致地追求。
当然,没有优秀情节的支撑,球2也会沦为《阿凡达2》这样的视听大作,还无法进入“影史最优秀科幻电影”的队列。在情节的丰富之外,隐藏在情节之下的价值观与叙事框架才是真正对电影艺术产生突破的地方。情节的丰富自然不用多说,这也是部分观众诟病的地方——过快的节奏和过载的信息会让部分没有抓住节奏的观众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产生焦虑的情绪。这在《信条》上映时尤为明显,大量观众对观影过程中,由于不理解产生的焦躁印象深刻,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上映时期的口碑与票房。不过这种内容丰富的电影天然具有爆米花电影所没有的彩蛋与解读空间,以至于在下映后仍旧会被不少观众津津乐道。相比于一般电影的一条明线,球2一上来就同时推进三条明线,分别是周喆直推进流浪地球计划、图恒宇上传女儿意识、刘培强执行宇航任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三条明线又分别同时具备展现视觉奇观、推进情节发展、表达电影主题的功能,这不仅是对编剧构建故事合理性的挑战,更是对导演调度能力的挑战。在这种内容的丰富度上,球2能够流畅地叙事就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为了完成这样的奇迹,球2在叙事上也有别于常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通过文字的方式提前告知会发生的事情与时间。这打破了常规电影叙事营造悬念与紧张感的手法,而是将这个功能还给了情节本身。因此即使出现了“最后一秒”拯救人类这种情节,第一反应也不会觉得很老套。更何况这种巧合还有很大的解读空间,涉及到周喆直与550系列博弈的暗线,更加使得这部电影的套路感被降到最低。可以说是在今年漫威、DC等好莱坞式叙事电影审美疲劳后的一口深深的喘息。而最令人惊喜的是,其“反套路”不仅体现在叙事技巧上,更是涉及到深层次的叙事框架。西方电影艺术起源于西方戏剧,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一套稳定的叙事框架,被称为“英雄之旅”。这套框架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分为三幕展开,每一幕又可被继续细分,形成12个步骤。例如,在第一幕“离开”中,就有主角“拒绝召唤”的环节;在第二幕“启动”中,主角需要“通往最深的洞穴”;而在最后一幕“返回”中,主角会得到成功,并“带着灵药回来”。无数伟大的作品都无法逃脱这一套框架,这其中就包括了上文提到了所有在试听层面可以与球2媲美的影片。以《星际穿越》为例,库珀首先是拒绝前往外太空的邀请,然后是在曼恩的星球来到至暗时刻,最后拯救世界。但是球2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感为核心的东方叙事,彻底打破了这样一套叙事框架。首先球2三条明线各有一位主角,他们身处在宏大叙事中各司其职,与其他角色一起共同完成拯救世界的使命。没有对召唤的拉扯、没有对敌人与盟友的甄别、甚至没有展现周喆直的“归来”。这种对叙事框架的创新与库布里克对伟大电影的定义完美契合——“做点不一样的东西”。如果说球2流畅地完成了极其丰富的叙事是个奇迹,那么摒弃传统叙事框架还能够做到跌宕起伏堪称伟大!球2就像是一篇动人心弦的纪实报道,不需要一个英雄的成长故事,光是人性的复杂、世界的奇观与故事的绮丽就已经精彩绝伦。
最后,正如前文提到的,院线电影天然的逐利性和电影的艺术性有矛盾之处。院线电影,尤其是高投资的科幻电影,为了保证票房能够回本,往往会努力讨好更多的人群。因此很多时候需要加入一些浅显易懂的笑料,并尽量避免难以理解的情节。这是好莱坞制片人在长期发展中总结的规律,但是规律总是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而对过去的重复容易让人感到厌倦。这就是为啥制片人模式和导演模式在好莱坞总是交替占上风,只是我们不巧生活在一个制片人模式占上风的时代。《星际穿越》、《太空漫游2049》、甚至《信条》都因为叙事的缓慢或者设定的复杂,票房表现差强人意。可是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养得起这些鸿篇巨制,正如大众养得起卖一辆赔一辆的兰博基尼,总有些作品是用来秀肌肉的。练壮了一些经验或是技术也可以反哺其他赚钱的产品。但是中国似乎并没有这样的资本环境,高投资的科幻电影这一商业模式在中国还没有被充分验证。相比已经被验证过的”流量明星+正派剧情“的模式还非常脆弱。因此《流浪地球》系列更需要将票房放在首位,事实上《流浪地球1》也确实是这么做的,无论是对大场面出现次数的控制还是故事情节的简化,都有参照好莱坞经典科幻片的痕迹,在叙事上也没有上文提到的球2的突破。因此,球2情节和叙事的复杂是一步险棋,虽然有顶级视听体验的加持,也必然流失一部分不适应的观众;三小时的时长对于票房也有极其不好的影响,更何况还会使得部分观众感到无聊。对票房并不算多的妥协也形成了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比如有些突兀的笑料、缺乏铺垫的情节等等。另外,删减的80分钟也是一大遗憾,希望有导演剪辑版可以满足影迷的期待。综上所述,球2已经在脆弱的资本环境中将票房与艺术的平衡做到了极致,我们几乎已经无法再要求或者期待任何一点突破。无论球2将中国电影产业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也感谢球2对世界影史的巨大贡献,在未来许多年西方影评界回过味来的时候,球2必定再次举世瞩目!